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华网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朱方伟: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强师筑基工程

日期:2025-09-17 14:54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朱方伟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坐标与价值引领,高校教师需从思想政治高引领、师德师风严标准、专业素质优发展三个方面落实新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风雅颂”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制度文化体系推动其见行见效;在教师管理评价改革上,学校采取破立并举多维评价、立德树人根本导向等七大核心举措;人文社科类大学,需明晰战略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科研重点,尤其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度,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


具体采访内容如下。


问: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朱方伟: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坐标,更是铸魂强师、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引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落实三个方面新要求:

一是要坚持思想政治建设高引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践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使命。


二是要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严标准

把师德师风作为立身、立业、立教之本,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三是要坚持专业素质能力优发展

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知识创新、技术迭代与时代需求,在“教中学、学中教”,积极适应数智化时代高等教育基本范式持续更新的趋势,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质效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贡献度上。


作为一所由党创办、拥有鲜明红色基因的人文社科类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以“淳风·雅德·颂教”为主要内容的“风雅颂”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制度文化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教育家精神见行见效。


一是淳化师风,推动教育家精神入心见行

学校积极做好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宣传阐释工作,将其纳入“第一议题”学习内容;推出“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系列专栏,鼓励专家学者深入阐释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意蕴;组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积极营造学习宣传教育家精神的浓厚氛围。同时,坚持学以致用,引导教师将“学、研、传、行、创”相结合,在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对外开放办学等领域积极作为。


二是雅正师德,强化制度赋能

学校坚持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党委定期研判制度,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三实四深六强双促”的建设举措,完善师德建设责任机制、落实机制、管控机制。强化制度赋能,建立涵盖教师引进、培育、激励、失范处置等闭环制度体系,保障培育“教育家”的良好环境,推动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通。


三是颂扬师教,营造良好生态

学校深入挖掘优秀教师的学术经历、治学方法、育人经验,编写出版《学者学术人生系列丛书》;利用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出《中南师说》《初心》等系列微视频,旨在讲好“希贤好故事”师德篇。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荆楚好老师”“楚天园丁”“师德标兵”“银龄教师”等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效应。通过“教书育人奖”“公道美品德行奖”以及“入职典礼”“表彰典礼”“致敬及荣休典礼”等系列教师节庆祝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把教育家精神作为共同价值追求,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问: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朱方伟:教师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有助于将教师“第一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第一动力”。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进教师综合评价改革,核心举措包括以下七点:

一是坚持破立并举多维评价

学校破除“五唯”,构建涵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多个维度的成果评价体系,畅通不同类型教师发展通道,鼓励教师各展其长、各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突出教育教学成果评价权重,引导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坚持尊重规律科学赋能

尊重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滚动开展年度考核,合理实施聘期绩效评价;对从事基础研究等特殊领域的教师,实施长周期评价;探索团队绩效评价机制,鼓励开展有组织的教学科研活动。


四是坚持分类评价体现差异

尊重学科差异性,在聘期绩效评价和职称评聘中,为不同学科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实现分类卓越。


五是坚持卓越导向以质为先

高标准设定职称评聘条件,注重考察教师的高水平代表作,鼓励教师在各专业领域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业绩,激发教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六是坚持人才强校引育并举

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坚持高标准引进师资和人才,统筹人事人才政策,完善人员聘用管理制度,优化制度衔接流程,打通人才发展通道。


七是坚持关心关爱培养支持

给予青年教师重点关怀与支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引导,为教师教学科研和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问: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您认为人文社科类大学应何为?

朱方伟:从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到全国教育大会、《纲要》等,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定位、实施路径更加清晰。对于人文社科类高校而言,需重点把握以下四方面:

一是明晰战略发展目标,找准高校发展坐标

围绕教育强国战略图景精准定位自身坐标,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结合校情做强建优办学特色;以战略导向和目标导向,科学合理定位,运用管用之法、有效之策,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牢固树立“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价值导向,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和优化布局中,保持办学竞争力,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二是优化学科专业调整,走特色卓越发展道路

坚持以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办学为引导,紧扣数智时代发展需要,前瞻性布局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办学定位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在学科专业调整上平衡传统优势和优化调整的关系,建成与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在学科迭代升级中坚守优势特色和学术传统。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精尖”文科人才培养高地

人工智能与“四新”经济既给文科专业的招生、培养、就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强化以“问题”或“领域”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边界限制,瞄准学科融合的“结合点”与“创新点”,围绕“高精尖”培养目标,不断升级人才培养的系统竞争力。


四是聚焦科学研究重点,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度

学校要发挥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特色优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研究等,逐渐形成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新闻来源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